跳到主要內容

B2 L10〈天才夢〉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__ 座號: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     作者簡述

1.        張愛玲,原名【   】,出生於【   】。香港大學肄業。一九五二年避居【   】,一九五五年移民【   】。晚年深居簡出,卒於一九九五年,年七十六。

2.        張愛玲成長於沒落的大家族,外曾祖父【        】、祖父【        】均為清末名臣。上海租界十里洋場的生活、香港社會東西文化的衝擊,都成為她筆下動人的素材。她以散文【              】躍登文壇,而蟄居海外期間,曾以十年時間致力於【    】的研究。

3.        著作如下:

(1)【    】:原名十八春,其後修改結局,改名半生緣。以上海和南京為背景,描寫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故事。近年來因連續劇而風行的名句「我們回不去了」即出於本篇。

(2)【     】:敘述離婚女子白流蘇與富家子弟范柳原情場交往的心機與算計,香港戰爭爆發,促成他們的婚姻。作者詮釋人生不由自主的處境,也表達人性的複雜,表象看來圓滿的故事結局,其實暗藏著無奈與蒼涼。

(3)【         】:紅玫瑰象徵熱烈的情人,白玫瑰象徵聖潔的妻,佟振保在兩人之間掙扎猶豫。本文揭示許多人的愛情婚姻觀─顧忌社會觀感而不敢追求真實的愛欲,然最美的往往是未曾得到的。

(4)        】:收集張愛玲的散文,其中包含張愛玲的自述生平,寫父母、家庭與自己的成長歷程等。

(5)            】:張愛玲說紅樓夢是她一切的泉源,十四歲時,曾融合上海灘人物與紅樓夢筆調寫成中西合併的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

她曾提出人生恨事:()海棠無香,()鰣魚多刺,()曹雪芹紅樓夢殘缺不全,()高鶚妄改─死有餘辜。移居美國後,她對紅樓夢進行繁瑣而奇特的考訂,比較紅樓夢各版本的文字變遷,考證其版本的歷史源流,出版紅樓夢魘一書,在此書自序云:「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二、     國字注音

1.    一「幀」圖畫:

2.    瓦格「涅」

3.    乖「僻」:

4.    咬「ㄋㄧㄝˋ」:

5.    「褪」色:

6.    文采「斐」然:

7.    「ㄠˋ」悔:

8.    「ㄔㄡˊㄔㄨˊ」:

9.    「ㄋㄧˊ」虹燈:

10.  「鏗鏘」:

堆「砌」:

「暌」隔:

「疎」狂:

「蝨」子:

三、     注釋

1.    幀:

2.    疎狂:

3.    乖僻:

4.    暌隔:

5.    嚙:

6.    遺老:

四、 課文文意重點分析

第一段從小被視為天才,隨年齡增長,卻發現自己只有天才夢。

1.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首句總論,為全文定調,張愛玲剖析自己,扣緊題目發揮。

2.          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擁有「天才」和「天才的夢」不同,張愛玲自省只有天才的夢和乖僻缺點,所以不被包容。

3.          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疎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因為他有偉大的作品傳世。

第二段:三歲會背唐詩,七歲寫了兩部關於家庭、失戀的悲劇小說。

 

1.          美國式的宣傳:指誇大、幽默的宣傳。

2.          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看出當時是改朝換代不久的時代,也可看出張愛玲家中具傳統文化的根底。

3.          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可見張愛玲的天才早慧,也隱隱透露她的家庭生活狀況。

4.          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家庭悲劇、失戀自殺,顯示年幼的張愛玲關注重點與一般人不同。

5.          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張愛玲對浪漫的堅持,可見出其個性。她遺傳母親湖南女子的剛烈,一如日後胡蘭成所說:「她要的東西定規要,不要的定規不要。」

第三、四段:八歲創作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          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可見張愛玲的閱讀習性─不被書本內容所框限,可以任意馳騁其想像力、聯想力、創造力。

2.          圖書館演武廳巧格力店屋頂花園:古代與現代的設施、商店並列,流露了孩童的天真,以及靈活的想像。

第五段:九歲時在音樂和美術間抉擇,決定做鋼琴家。

第六段:對色彩、音符、文字十分靈敏覺察。

 

 

 

 

 

1.           敏感:概括其對色彩、音符、字眼等敏捷的領悟力。

2.           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擬人,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3.           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點出作者寫作在設計文字意象上的慣性。

4.           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張愛玲自言從不避俗,喜歡漫畫、電影、日本東寶歌舞團的表演、時裝雜誌、偵探小說等通俗藝術。

第七段:十六歲是一轉折,生活能力被回國的母親全盤否定。

 

 

 

 

1.          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張愛玲父親花天酒地,頹廢消沉,母親無法忍受,便與姑姑一起出國留學。

2.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張愛玲三歲時罹患傷寒,父母合力看護,她感覺自己被母親緊緊地摟在懷裡,她發燒,臉漲得通紅,當母親把臉貼近她,她感覺到一股沁心的涼,父親坐在一旁。這場病對張愛玲來說是一種幸福的記憶,因為父母親同心守在她身邊。

3.          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母親因她現實生活能力的低能與不解待人接物,斷定她日後必定受苦。道出敏感天才可能遭遇的困境與煩惱。

第八、九段:舉例說明自己現實生活的低能。

 

 

 

1.          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連用三個「怕」字,具象首段「乖僻」性格特徵。

2.    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廢物」措詞強烈,是對個人生存能力嚴重欠缺的自覺與自貶。

第十段:經過兩年試驗,母親對她的改造計畫宣告失敗。

第十一段:雖有天才的乖僻與缺點,但她擁有獨特的美感與鑑賞,因此體會美好與痛苦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

1.          思想失去均衡:意謂自許發展天才,卻發現自己一堆「乖僻缺點」,內心備感衝突,無法理解。

2.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轉筆寫自己靈敏的面向,是她所「自覺」且「獨有」的,與之前生活的無能、環境的磨難對比。這是張愛玲天才所在,也是她樂在其中之境。

3.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以鮮明的畫面呈現生活中的小事件,寫出自己能從生活中領略美感、喜悅與美味的享受。

4.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張愛玲孤僻、冷傲、不善與人交往,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中,總是用冷冷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

5.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天才的歡悅如同「華美的袍」,天才乖僻與生活低能的煩惱有如惱人的「蝨子」。此句意指她懂得感受生活的歡愉,卻無法克服不懂待人接物如蝨子咬嚙一般的小煩惱。

附錄:張愛玲傳奇的一生

()創痛的童年歲月一九二○~一九三○)

張愛玲的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父親張志沂不事生產,靠著祖先遺產度日,經濟由富轉貧,母親黃素瓊雖為傳統世家千金,思想觀念卻不守舊,對女兒的教育非常重視,讓張愛玲學鋼琴、英文,可說是推動張愛玲天才夢的第一要角。母親無法忍受父親花天酒地、頹廢消沉,便以伴讀為名,與姑姑張茂淵一起出國留學。母親從國外回來後,在張愛玲十一歲那年,不顧父親的竭力反對,堅持送她進入新式學校。在填寫入學證時,覺得張煐念起來嗡嗡不響亮,匆忙之間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臨時把她的英文名字(Eileen)譯為「愛玲」。父母爭吵不斷,終於協議離婚,兒女都歸父親,母親和姑姑一同搬離。

()崎嶇的成長歷程一九三一一九三八

西元一九三一年,張愛玲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有別於家庭的封閉,學校的世界終究是自由清新的,可以任張愛玲發展自我,尤其是在文學與藝術方面。聖瑪利亞女中時期是張愛玲創作的重要醞釀、準備時期。張愛玲以遠大的理想期許自己,以補償現實生活的窮窘灰暗。她要成名,要比林語堂更有名,不只在華語世界,更要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家、學者。

一九三七年張愛玲中學畢業,母親回國,打算送女兒去英國留學。適逢戰爭開打,張愛玲家夜間聽見砲聲不能入睡,所以她到母親處住了兩個禮拜。回家後,後母認為張愛玲眼中沒有她,還打了她,父親在後母挑動下,也毒打張愛玲一頓並且囚禁她。後來,張愛玲伺機逃到母親、姑姑那裡,獲得自由的滋味。

雖與母親同住,張愛玲還是感覺自己一無憑藉,孤絕地面對蒼涼的人生。她銳意上進、拚命努力,終於不負所望地考上英國留學遠東區第一名,準備到倫敦讀大學,但一九三九年歐戰爆發,她無法如願,改到香港就讀,一九四一年底香港淪陷,港大停課,次年書沒讀完她就回到上海。外在世界限制她向上奮起的衝勁,粉碎她想要勝過林語堂的夢想,她深深感受到人類的意志力再怎麼堅強,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早慧的青春年華一九三九一九四一

在香港大學唸書,張愛玲親歷了香港戰爭,是她回上海後小說素材來源。戰爭期間,即使燈光昏暗,張愛玲依舊不斷地看書、畫畫。張愛玲進入文壇前對外正式發表的中文文章,是西元一九三九年參加西風雜誌徵文比賽的作品─我的天才夢,文中充滿敏感與慧黠的自我告白,宣示著一個絕世的文學天才已然誕生。

()亂世的盛名愛情一九四二一九五一

一九四二年,張愛玲回到上海持續創作,成為上海深受歡迎的小說家。兩年間,張愛玲連續發表了十五篇小說,包括著名的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張愛玲在淪陷區上海像一朵奇葩似地綻放芳華。

一九四四年,張愛玲與任職於汪精衛政府的才子胡蘭成相戀結婚。沒有舉行儀式,婚書上寫著:「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九四四年胡蘭成到武漢辦報,愛上了年輕的護士小周。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隸屬於汪精衛政權的胡蘭成匿名逃亡到溫州,又與中年寡婦秀美同居。於是張愛玲決定與胡蘭成分手,這一段婚姻,沒帶給張愛玲安穩幸福,而是一連串深深的傷害。

()海外的生活磨難一九五二一九七一

一九五六年進入美國文壇,結識作家賴雅(Ferdinand Reyher)並結為夫妻,當時張愛玲三十七歲,賴雅已經六十多歲。一九六一年張愛玲訪臺。她對王禎和在小說鬼‧北風‧人所描寫的花蓮風情很有興趣,於是當時唸大二的王禎和陪伴她遊花蓮,這是張愛玲唯一一次臺灣之旅。

西元一九六三年賴雅再度中風,全身癱瘓,張愛玲必須照顧他,又需張羅生活費用,極為勞瘁困頓。一九六七年賴雅逝世,張愛玲四十八歲,此後她獨自生活了二十七年。

()蒼涼孤獨的告別一九七二一九九五

一九七二年,港臺掀起「張愛玲熱」,出版社將張愛玲的舊作結集重新出版,版稅收入使她生活無虞,於是遷往洛杉磯,隱居洛杉磯十多年間,張愛玲極少與人往來,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在一個個汽車旅館中遷移,為躲避蝨子、躲避人群,幾乎每星期就搬一次家。直到找出皮膚敏感的原因,敷藥治療外,並採太陽燈照射,她才安居在固定住所。

一九九五年當房東發現時,張愛玲已逝世多日。重要證件與遺囑放在門邊的提袋中,張愛玲要求盡速火化,不開追悼會,不立碑,遺物留給宋淇夫婦,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