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講義 / 自編講義 / 滅燭憐光滿

B5 L4滅燭,憐光滿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_ 座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前情提要──寫作背景

  此文寫於民國九十九年八月十九日,當時蔣勳正動筆書寫破解莫內一書。六十天時間,蔣勳在花蓮完全閉關書寫莫內,他在詮釋中體會莫內如何捕捉自然之光,也沉浸在天光的美妙之中,啟動了這篇巧妙地融合張九齡「滅燭憐光滿」與個人生命體悟的作品。因為這篇文章,蔣勳獲九十九年度九歌散文獎,後因心肌梗塞開刀,在心臟裝了兩個支架的蔣勳,抱病參加頒獎典禮,從九歌發行人蔡文甫手中接下獎狀。他說:「生命剩下最快樂的事就是書寫。」蔣勳認為,「散文可以讓我做非常簡單的自己」,記錄生命中外人看來可有可無、對自己卻充滿意義的瑣碎事。         (參考資料:聯合報20110311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語譯】

明月自茫茫的海上緩緩升起,我們相隔天涯,此時都對月懷想彼此。有情人怨恨夜晚過於漫長,因為整夜都思念著對方。深愛滿屋皎潔月光的我吹滅了蠟燭,披衣走向戶外,只覺露水溼潤了衣裳。雙手捧滿了月光,卻不能送給你。還是去睡吧,但願夢中能到你身旁。

【賞析】

詩人以明月照耀海上遼闊的景象起興,此景是眼見真實的景象,更可能是想像之境。作者以「生」形容,明月從海上慢慢升起,十分生動奇妙。次句勾勒兩人距離之遙遠,有如各在天涯,然而此際共看明月,彼此心靈深深相契。三、四句從第二句延伸,寫有情人在此良夜,因相思情深,終夜難以成眠,卻怨怪長夜漫漫。五、六兩句再扣明月的意象,吹熄蠟燭,在露水漸濃的戶外欣賞豐盈飽滿的月光。最後兩句結語,寫出詩人的可愛與痴情,多麼想把滿手的月光送給所愛的人,但是月光如水,無法把握,只得轉身回到床上,期望夢裡重逢。海上月光輝映全詩,襯托相愛的人思念之深,又把這分感情轉成人與自然之間寬闊、永恆又從容的情意。

 

一、題解及作者簡述

1.   蔣勳曾任【聯合文學 】雜誌月刊社長,近年致力於推廣【美學 】教育,貢獻良多。

2.   蔣勳散文兼具【感 性】與【理 性】之美,擅長記錄個人的美感經驗,文字清麗流暢,說理清晰透澈,風格【     】。

3.   本文作者融合【詩  】、【畫  】、【自然  】與【旅  遊】,詮釋其美感體驗,並表達對【生  態】的關懷。

4.   文中以【愛琴  】濤聲洶湧和月光傾洩、中元時京都桂  川】燭光放流、【石梯 坪】圓滿的月光、【莫 內】對自然光的捕捉,來抒發個人對【張九齡】詩句「滅燭憐光滿」幽遠意境的體悟。

5.   「月光的死亡」一節,說明「光害」除破壞生態外,也妨礙了我們對美的觀察,所以作者將張九齡的詩句改為【滅燭,憐光滿】作為篇名,實有其深意。

二、國字注音

明「滉」滉:ㄏㄨㄤˇ

 

「嘖」嘖:ㄗㄜˊ

千山萬「ㄏㄨㄛˋ」:

 

雲「嵐」:ㄌㄢˊ

船「舷」:ㄒㄧㄢˊ

 

海「岬」:ㄐㄧㄚˇ

「ㄌㄧㄣˊ」ㄌㄧㄣˊ波光:

 

「盂」蘭盆節:ㄩˊ

「ㄗㄠˋ」鬱:

 

10.  「ㄍㄣˋ」古:

三、注釋

明滉滉:指明亮的月光在水面浮盪的樣子。

嘖嘖:狀聲詞,表示讚嘆、驚奇。

雲嵐:山中雲霧之氣。

船「舷」:船的邊緣兩側。

海岬:突出於海中之狹長形土地的尖端部分。

呢喃:形容聲音低微細小。

粼粼:

千山萬壑:

佇立:

ㄍㄣˋ古:

四、課文段落分析

第一節:記述童年讀詩,不解光何以能滿,二十五歲在希臘夜航,見月光如水傾洩,方領會了「滅燭憐光滿」的境界。

●以瀑布、波濤、四散雲嵐三個比喻來描寫月光由洶湧而澎湃,進而「流洩宇宙每一個空隙」的景象,凸顯「光滿」之美。

●連結愛琴海父子深情的傳說,賦予浪漫唯美的色彩。

 

節析 本段分三部分,先以類疊的技巧,摹寫明月照耀大海的繁華盛美;進而在光的閃爍變滅中,體悟人生無常;接著以壯麗的意象詮釋月光的飽滿。

Q1蔣勳推想望月懷遠一詩中,張九齡起身吹滅燭光的原因是什麼?

(1)愛憐夜晚明媚飽滿的【      】之美。

(2)由剎那的光閃爍變滅,看到自己的一生,從【   】到【   】,從滿樹繁花,如錦如繡,到剎那間一片空寂,靜止如死。

Q2作者在什麼樣的經歷下領會了「滅燭憐光滿」的情境?

由雅典航向克里特島的【      】。

Q3第一節中,作者用了哪些描述鋪陳月光盈滿的狀態?

【月光無所遁隱,如水般無不滲透,如波濤洶湧,像千絲萬縷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濤,又如煙雲般飄逸,像千山萬壑裡四散的雲嵐。】

Q4作者如何詮釋「憐光滿」中「憐」的心情與思想?

「憐」,是心事細微的震動,像水上【      】。張九齡用「憐」,或許是因為心事震動,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   】吧!

第二節:敘述工業化的光害殺害了月光、日出日落之光與螢火蟲的微光,使人心躁動浮淺。

●作者藉著對光害種種的指控,主要抒發個人的憂心以及主觀感受—光害戕害了生命繁衍的華麗與莊嚴。

 

節析 以強烈的口吻,從正反兩面直陳人工之光害,間接證明自然光之可愛。

Q1試推想「燭光死去了,月光死去了」背後的意涵是?

城市裡,日光燈照明之下,讓月光消失,點蠟燭的機會不多,呼喚不起心中【   】的震動。

Q2桂川的燭光放流,何以讓作者想起「滅燭憐光滿」?

黑夜中飽滿的燭光呈顯世人的多情,願生死相伴,共享圓滿,那使作者感受到滅燭憐光滿,即使此光乃【   】,而非【   】。

Q3就作者的感受而言,光害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看不見自然光:星光、月光、夕陽餘暉、黎明破曉之光。(2)【     】的影響。(3)自然生態的影響:【    】。

第三節:莫內捕捉日出瞬息變化的光芒,創造了印象派。

●作者認定的自然光之美和價值,透過莫內的名畫來證成。逐光,造就了莫內的繪畫藝術;憐光,則美化了張九齡的詩歌藝術。

節析 以莫內創立印象派的故事,說明莫內對於自然光的熱愛與執著,而曼妙多變的自然光也成就了莫內的藝術創作。

Q1請推想作者敘述莫內故事的作用是什麼?

藉莫內捕捉【    】的印象畫派,一方面凸顯自然光之藝術美,另方面藉以對比【    】,來強調「滅燭」之必要。

 

第四節:師生靜對石梯坪海上的月光,拓展「滅燭憐光滿」的意境。

 

節析 特寫無待而得月的奇妙經驗,眾人靜對明月,臻於心靈的圓滿自足,以靜定如佛的肉身證成「滅燭憐光滿」,境界之高,不落言詮。

Q1:石梯坪的月光帶給作者怎樣的啟示?

【作者不再感傷人生無常,繁華難再,而是一腳踏上圓滿無憾。】

Q2:作者見眾人靜對明月時,想起「滅燭憐光滿」,何以又認為解讀詩句是多餘的?

【此情此景正是「滅燭憐光滿」之境,因此作者想起詩句;然而以真實體驗進入美境,已無須言語詮釋,更何須印證詩句!】

課後統整

Q1:根據本文,「滅燭」背後所要表達的用意是什麼?

【「滅燭」即是減去人造光,讓月光、星光、日出、日落之光、螢火常與我們同在,呼籲且點出「滅燭」之主旨。】

Q2:作者說:「最好的詩句,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在文中,他以哪些經驗印證對「滅燭憐光滿」的體悟?

 (1)第一次是從雅典航向克里特島的夜晚,詩人見到「濤聲洶湧,一大片月光如水,傾洩而來」,認為「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

(2)第二次是在日本京都嵐山腳下桂川中元節放水燈的儀式—「把人間一切圓滿的記憶分享於死去的眾生。在水流中放水燈,召喚漂泊的魂魄,與人間共度圓滿。」(3)第三次是在花蓮石梯坪—「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