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5 L6鴻門宴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_ 座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紹:司馬遷(司馬子長/太史公)

史官世家

司馬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著有論六家要旨,崇尚道家。臨終前囑咐司馬遷「今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語譯:如今漢朝興起,天下統一,賢明的君王、忠臣、為義犧牲之士,我身為太史卻未能加以記載,斷絕了修史,我甚感惶恐,希望你要將修史牢記在心啊!

學習

壯遊

1. 司馬遷十歲能讀左傳國語,後向孔安國學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公羊春秋

2. 司馬遷二十歲開始壯遊。後擔任郎中,多次隨從【     】出巡。

3. 任太史令後,遍讀金匱石室收藏的典籍文獻。

發憤著述

1.因替【    】投降匈奴辯護,司馬遷慘遭【   】之奇恥大辱,曾想自殺。但想到「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及父親的遺命,於是發憤著述【    】。2.司馬遷修史不僅是總結【     】及前代之歷史,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嘆,更期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語譯:窮究天理人事的關係,貫通歷史變化的原則,自成有體系獨特見解的著作〕,借史記而立言不朽。

*國學常識:史記 (史學、文學鉅著。魯迅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稱地位

1.    「史記」一詞本為史書之通稱,人稱司馬遷史記為【     】、【     】。 以後,才成為司馬遷 史記的專名。

2.    第一部【 通史 】【 正史 】也是【 紀傳 】體之祖。

補充:「紀傳體」是司馬遷所創立,以記人物的本紀列傳為中心的史書體例。

起迄

【   】~【    】,共約三千年史事。

內容豐富

史記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社會,以及星象、曆法、地理、水利、醫學等無所不備。甚至記載漢朝周邊民族。人物雖以帝王為中心,卻擴大到社會各階層,並重視微賤的下層人物,如:遊俠、刺客、商賈、醫卜。

體例

 

簡介

舉隅

本紀  

12

記帝王,用編年的方式記歷代帝王的世系和國家大事

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在滅之後,項羽雖無帝王之名,卻掌握了帝王實權,號令天下,因此將項羽列入本紀高祖本紀

【  

10

記時事用表格譜列歷史事件

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

【  

8

記制度是經濟、文化、以及典章制度的專篇論述

禮書樂書河渠書(記載古代主要水利工程)平準書(概述漢武帝前的西漢經濟演變)

世 家

30

記諸侯一半以上是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興亡的歷史

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肯定孔子為社會立下倫理及禮法典範,影響深遠)留侯世家張良陳勝世家(肯定陳涉推翻暴過程中的功績)

列傳  

70

記重要人物,尤其是戰國時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代表

孟子荀卿列孟子荀子「合傳」)

淮陰侯列傳韓信,專記一人之「專傳」)、

儒林列

史學地位

1.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正史之祖

2.  史記的「太史公曰」,確立了中國史學上的論贊體,用以表現史家對歷史的褒貶抑揚以後漢書有「贊曰」,魏書有「評曰」、「論曰」,資治通鑑有「臣曰」。

文學地位

1.  古文:史記雄深雅健,善敘事理,為後代散文的楷模。影響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前後七子、歸有光清代桐城派。

2.  小說:擅長選擇情節,以對話塑造人物性格,影響後世小說創作。

3.  戲劇:刻劃了大批各具風采的人物,成了後代戲劇家的材料。

*國學常識:相關史書 

類別

書名

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編年

資治通鑑

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袁樞,內容全依據資治通鑑原文)

地理

水經注酈道元)、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政書

「三通」通典杜佑)、通志鄭樵)、文獻通考馬端臨

史評

史通劉知幾

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補充:1. 十三經中,【   】、【   】、【   】,也是史書。

   2. 正史中的通史,同時也是六大才子書之一:史記

3. 以後唯一私修史書:歐陽脩的【 新五代史 】。

4. 第一部斷代史是班固所著的【 漢書 】

5. 司馬光主撰的【 資治通鑑 】是一部編年體通史。

6. 連橫的【     】,記隋代到割讓之臺灣史事,為紀傳體通史,但非正史。

*課文分析 

鴻門宴,一席驚心動魄的宴會,一個劉邦項羽稱霸的關鍵時刻,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內容

情節

 

 

 

 

 

 

情          節

鴻門宴前夕的危機:

項羽大怒,決定:「旦日擊沛公軍。」因:

    沛公守關(隔阻友軍,顯得有野心)。

    曹無傷言「沛公欲王關中(證實第一個原因)」

張良的危機處理:

張良先由項伯的說明,瞭解項王因何生氣,要採何舉動。

張良轉變劉邦態度劉邦項伯說出「不敢背項王」。

劉邦臨機應變,主動稱兄長,敬酒,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讓項伯澈底相信,甚至獻計:「明日一大早就要來。」

項伯告訴項羽的重點為:「不義。劉邦先入關中立下大功,焉能有功而不賞。」

三、

鴻門宴中,劉邦陣營化解危機:

    沛公言「封府庫待將軍,豈敢反」,解決項羽疑慮。

座位細節。

范增數目項王,舉玉玦無效後,指示項莊拔劍起舞,項伯隨即拔劍護衛劉邦張良即出營找樊噲樊噲闖入營帳,聲勢驚人,斥責項羽為「亡之續耳」。

劉邦獨騎脫逃

張良收拾殘局

人物刻劃

細膩入微

 

【 項羽 】

1.      貴族,驕傲自大,不容別人對抗

2.      劉邦「距關」,他暴跳如雷,決定進擊。但聽了劉邦的道歉後,立即軟化,還主動說出曹無傷

3.      范增示意殺劉邦,他視而不見。

4.      他因親戚之誼,不僅沒有處分私通敵方的項伯,反而聽信其「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的說詞來行事。

5.      「義」制約了他。

【 劉邦 】

1.      本是「貪於財貨,好美姬」,入咸陽後,忽然變為「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乃爭天下、收民心的權謀。

2.      他想「王關中」激怒項羽,面對危機,不免驚慌失措。但一經張良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的點化,霎時醒悟,頃刻粉墨登場,表現出權變和機智

3.      鴻門項羽謝罪,謙虛得體,能夠委曲求全。

4.      知人善任,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化危機為轉機。

【 范增 】

1.      深謀遠慮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後斷言上。

2.      他一眼看出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慫恿項羽急擊勿失」。

3.      劉邦脫險後,激憤地斷言「項王天下者,必沛公」。

4.      他雖有遠見,但是浮躁、心地狹窄,當著項羽張良的面,發出「豎子不足與謀」的辱罵。

【 張良 】

1.      面臨危機時,他掌握關鍵,以沛公不敢背項王的說詞安撫項羽

2.      劉邦驚慌失措時,他先兩次提問,曉以利害,勸導劉邦劉邦默然認錯後,便開始說明對策,顯現顧全大局的品德

3.      他冒險跟隨劉邦前往鴻門,並安排勇士樊噲等精幹的百餘騎,做臨機應變的準備,終於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情節

跌宕

波瀾

起伏

1.本文波瀾起伏,曲折動人。開端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戰爭即將發生。但項伯顧念私人恩情,向張良通風報信,並被劉邦利用,劉邦前來謝罪,迫在眉睫的廝殺暫時緩和。

2.宴會上氣氛是張弛相間。宴會中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使氣氛趨於緊張,但項羽默然不應」。於是范增出召項莊舞劍,宴會頓時充滿殺機。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以身翼蔽沛公」,氣氛更趨緊張。張良離席找樊噲告急,樊噲闖帳,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緊張的氣氛達於極點。

3.出乎意料,項羽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誇為「壯士」,氣氛稍舒緩。接著樊噲斥責項羽,但項羽「未有以應」,並賜「坐」,緊張進一步鬆弛,但殺機未消。劉邦託詞離座,緊急策劃脫身之計,終於獨騎簡從,脫身回營,解除危機。文中情節起落跌宕,扣人心弦。

    

*兩巨頭陣營比較 

 

楚 軍(以私害公,個人主義濃厚)

漢 軍(團結一致,有公利無私情)

人 物

簡 介

人 物

簡 介

主帥

項羽

名籍,字羽,楚軍主帥,自稱西楚霸王,剛愎自用,恃勇無謀

劉邦

起兵於沛,自立為沛公。其人工於計謀,能忍辱負重,善聽建言

謀臣

范增

楚軍上將軍,地位僅次於項羽。為項羽謀士,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躁急。項羽稱為亞父

張良

字子房,足智多謀,沉著冷靜。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命隨劉邦入武關,遂為劉邦謀臣

內奸

項伯

名纏,字伯,項羽堂叔,曾任楚國左尹。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兩人交情深厚。鴻門宴前先通風報信,後挺身護劉邦。項羽敗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曹無傷

劉邦旗下左司馬。曾向項羽告密,言劉邦有封王意,雖未出場,卻是暗線。後為劉邦所殺

勇士

項莊

項羽堂弟,項梁、項羽起義抗秦時,項莊也加入其陣營

樊噲

劉邦妻呂雉之妹夫。以屠狗為業,和劉邦一同起義,鴻門宴上言行豪邁神勇。後因功封舞陽侯

 
 


鴻門宴座席安排

 

 

Ø   因軍帳內席次以東向位為尊,故如此安排:

(1)項羽居向東之首位,項伯為項羽之叔父,項羽尊重長輩,故與之並坐。

(2)范增被尊為亞父座位比沛公高表示楚軍領導階層,自認地位高於劉邦等人。

(3)張良、樊噲為劉邦部屬,故居於西向入門處之下位

(4)結論:項羽、劉邦之地位為楚高漢低,可見漢軍以卑微姿態求一時平安。

*相關人物詩作

 

人物

詩作

項羽

1.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本詩認為項羽雖在垓下之戰大敗,但不應自暴自棄,應和江東豪俊子弟捲土重來。

2.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本詩針對杜牧 題烏江亭詩作加以翻案,認為垓下大戰後,項羽敗局已定,不可能捲土重來。王安石作為政治家,他著眼的是軍事力量的變化與人心的向背。

3.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本詩也像杜牧詩和王安石詩一樣,從項羽 烏江事著筆;但李清照不是參與應否過江和能否重來的筆戰,而是稱頌項羽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悲壯氣概。

劉邦

1.題漢祖廟   李商隱

乘運應須宅八荒男兒安在戀池隍君王自起新豐後項羽何曾在故鄉

2.題沛縣漢高祖廟   張方平

縱酒疏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耕偶因亂世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爭

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襟一時吞

張良

1.張良   王安石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雍齒封:即雍齒封侯事。雍齒素為漢高祖所厭惡,但漢高祖為了安撫軍心,用張良計謀,先封雍齒為侯,遂使群臣盡歡。

2.過紫柏山謁留侯祠   楊重雅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范增

1.題范增墓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2.題范亞父增墓    

劍舞鴻門失此機重瞳成敗可前知猜嫌只待捐金後決意東歸去已遲

重瞳:眼中有兩個眸子,此處指項羽。據史記 項羽本紀論,舜與項羽皆是重瞳。

 

 

 

*歷屆試題

 

 

Ø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句末的「三」用來描述動作的頻率。下列文句中的「三」,屬於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五帝五后,凡十主,未遷者六,未立者四,未諡者「三」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尋見莊帝從閶闔門入,登太極殿,唱萬歲者「三」,百官咸加朝服謁帝 ()每衞果毅都尉一人,被繡袍,各一人從;左右領軍衞有絳引幡,引前者三,掩後者「三」。             〔104.指考〕

答案:

解析「描述動作的頻率」指的就是「次數」。題幹「三」指「三次」,意指推辭了三次。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舉起玉玦三次。()三位。出自《舊五代史.禮志》下。()三項。出自《論語.憲問》。()高喊萬歲以祝頌三次。出自《北史.景穆十二王列傳》下。()三人。出自《新唐書.儀衛志》下。

 

Ø   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

()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105.學測〕

答案:

解析引文關鍵在「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此與()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相合。()()內容在引文中皆未出現,()項與()項所述相反,故為非。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