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6 L3 曲選 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 座號: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國學常識:「曲」簡介

由來

曲,是從北方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而出。入主中原,外族音樂大量輸入,原有的歌曲不適用,於是開始製作新樂曲新歌詞,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詩歌形式。

散曲:繼詩、詞之後興起的一種具特色的韻文新體裁,從音樂來說,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從文學來說,它是一種具有獨特語言風格的抒情韻文。

劇曲:由改革諸宮調而來。盛行北曲【 雜劇 】,盛行南曲【 傳奇 】。

異稱

詞餘、樂府

格式

1.長短句:曲和詞都是音樂文學,是配合樂調歌唱的長短句

     詞有詞調,稱為「詞牌」;曲也有曲調,稱為「曲牌」。

2.襯字:寫曲時須依曲牌,字句有定格,跟詞一樣。但曲除每句規定的字數外,還可加添「襯字」,襯字加在句首句中(一般不會加在句尾),這是曲的靈活性、特點。

3.押韻:分十九部韻,只有平上去三聲,平上去三聲互相叶韻

4.楔子雜劇中,在四折之外,視劇情需要所加的獨立段落,用以銜接劇情。可置於全劇之首,或在折與折間,用以點明、補充正文。楔,音ㄒㄧㄝ

分期

曲,由蒙古,大致以元世祖 至元末年為分界,分前後兩期:

1.前期:此期散曲活潑自然質樸率直,作者多為北方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為代表。

2.後期:南宋滅亡,北曲隨人政治勢力傳播江南,南方文人開始創作。南方文人習慣於含蓄琢鍊之手法,此期散曲風格趨於典雅婉麗張養浩喬吉張可久為代表。

特色

1.靈活多變、伸縮自如的句式。(長短句可加襯字。

2.口語化(用俗言俚語)、散文化的活潑語言風格

3.直露明快自然酣暢的民間色彩。

「曲」之

分類

小令

以單支為一個單位的曲調,由於短小,也稱為「葉兒」

曲中的「小令」,是相對於「套曲」而言

詞中的「小令」,是指體制在58字以內之詞

曲如同詩詞,用

於抒情、寫景、敘

事;無科(動作)

(賓白。賓,兩人對話。白,一人自語)

套曲

◆又名套數散套、大令。合同一宮調中多支曲為一套,自成首尾;除特殊情形外,每套套尾都有「尾聲

◆套數不論多長,從頭至尾都押同一韻,絕不換韻

北曲

雜劇

盛行

大都四折;四折之中,由首至尾主角一人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

每折(用一組「套曲」)

限用一個宮調(換折換一

宮調)一韻到底

有角色之分,有科白。賓白,例用純粹口語,文言較少

南曲

傳奇

盛行

每本不限齣數,可以至數十齣;不限獨唱可對唱,亦可合唱

南曲有入聲,入聲不能與平上去互叶;每齣不限一個宮調且可換韻

有角色之分。雜劇中表演動作叫「」,傳奇稱「」。賓白,時用駢偶文句

雜劇代表

前期:竇娥冤關漢卿);梧桐雨白樸);漢宮秋馬致遠);西廂記王實甫

後期:倩女離魂鄭光祖

傳奇代表

四大傳奇荊釵記 朱權白兔記(不可考)

     拜月亭 施惠殺狗記 徐仲由

五大傳奇:四大傳奇外,再加上琵琶記 高明

曲壇宗匠

【 張可久 

*國學常識:詞、曲比較

  

別名

曲子詞、詩餘、長短句

詞餘

時代

產生於唐代,發展於五代,盛行於宋代

盛於元朝

體製

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散曲(又分小令、散套)

 劇曲(分北曲雜劇、南曲傳奇)

形式

長短句,句中字數不可增減

長短句,但可加襯字

押韻

分平仄聲,平聲、仄聲分別押韻

北曲分平上去三聲,三聲互叶

風格

以婉約秀麗為正宗,文字典雅

以質樸自然為本色,不避口語

1.同為合樂歌唱之詩歌,因須配樂,都有固定的格式

2.形式上同為長短句。

3.名稱上皆可稱「樂府」。

 

 

*國學常識:雜劇、傳奇中之「角色」

雜劇中最主要腳色:末、旦

傳奇中主要腳色:生、旦、外、貼、末、淨、丑

 

雜劇

傳奇

 

男主角。相當於雜劇中之「末」或「正末」

或稱「正旦」,女主角

女主角 (:生、旦,一般都是劇中之年輕男、女)

 

老年男子,或男主角之外比較重要的年長男性角色

 

「貼旦」省稱,女主角之外的年輕女子

正末:男主角 副末:男配角

小末:男童

男配角

扮演剛強獰猛或滑稽之人,有淨、副淨、二淨等

俗稱「花臉」,插科打諢(ㄏㄨㄣˋ),或剛猛、粗魯、多疑的角色

大部分由「淨」來扮演

角色與「淨」相似,插科打諢

大多是定位不明顯的角色名稱

 

 

()散曲選  〔雙調〕大德歌 秋 小令〉

一、寫作背景

  關漢卿有十首大德歌,前四首在曲牌下分別綴有春、夏、秋、冬四字為題,都以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起興,抒寫思婦四季的相思,四首可視為組曲。在中國古典文學裡,秋常與傷懷結合,本曲透過秋夜之風聲、雨聲、蟲鳴聲,以聲起,以聲結,意境淒美,最能呈現思婦輾轉反側之愁怨。

二、作者簡介──雜劇之祖

雜劇

之祖

統治中國北方時,只有一人獨唱之諸宮調〔盛行於的說唱文學。由許多不同宮調的套曲聯綴成篇,用以歌詠故事〕,沒有科白。關漢卿將諸宮調擴展為四折的劇情,加上角色、科白,為雜劇創始人。因此關漢卿被戲曲界尊稱為「梨園〔戲曲界〕領袖」、「雜劇班頭」。

宮調:古代音樂的分部,略等於現代音樂中的調式。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相對音高),與十二律(標準音)相配,可得八十四宮調。但實際中沒有這樣多。

劇曲

成就

1.關漢卿一生專注於曲創作,甚至粉墨登場,具有深厚的戲劇素養。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多達六十餘種,約占人雜劇總數的十分之一。劇作多、題材廣,他人難以企及。漢卿」一名成為當時戲曲界桂冠。著名劇作家多有「某某漢卿」之號。

2.關漢卿的劇作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出神入化,語言本色

(本色:指曲文質樸自然,接近生活語言,既不賣弄典故,也不雕鏤儷采。)

3.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

4.曲四大家【 關漢卿 】、【 馬致遠 】、【 鄭光祖 】、【  白樸  】之首。

散曲

成就

1.關漢卿的散曲,多以俊美尖新(清新、新穎)的文字描寫男女之情,尤其能鮮活地刻劃出女性的內在心靈。

2.風格自然,不假雕飾,為元代散曲前期之代表作家。

留連

勾欄

(劇場)

關漢卿為人倜儻風流、多才多藝,雖飽讀儒學,卻苦無進身之路,故投身劇曲、寄託懷抱。由南呂 一枝花 不伏老套曲之尾聲自述可見:「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嚥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纔不向煙花路兒上走!」(全元散曲版本)

注釋:銅豌豆:舊時妓院稱老嫖客為銅豌豆。此處雙關自己堅強不屈。子弟每:嫖客們。錦套頭:比喻妓女迷惑人的手腕。梁園:指汴京章臺:妓女聚集的地方。蹴踘:ㄘㄨˋㄐㄩˊ,一種古代踢球遊戲,類似現今的踢足球。打圍:指田獵。插科:引人發笑的舉動或表演。嚥作:歌唱。雙陸:一種古代的賭博遊戲,有點類似下棋。煙花路:指妓院或戲曲上演的主要場所。

三、課文深究:全曲藉各種秋聲來烘托思婦的愁懷,聲情並茂。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1.以聲音起篇。藉著秋天蕭瑟的風聲、雨聲,營造出整篇作品淒美的氣氛,由景入情,而女主角神思飄搖、心中悽惻。情、景合一。

2.主角情感隱藏於「睡不著」之後,手法含蓄。

便做陳摶也睡不著」以誇張手法形容女子心情沉重,難以成眠。

睡不著」呈顯曲俚俗的特色。

3.本曲主旨為:懊惱傷懷抱。直接以「懊惱」說出憂悶情感,表達直率。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1.在蟬鳴蛩聲中帶出心煩意亂之感,情感表達又轉趨含蓄。

2.「秋蟬」、「寒蛩」到「雨打芭蕉」,聲聲相續,凸顯女主角的輾轉難眠,加強了前面「睡不著」的意思。

3.開篇的「雨瀟瀟」蕭瑟淒寒;末句的「淅零零」纏綿惱人,兩者不同

4.以「淅零零」的細雨聲結束全曲,分外愁苦。聲情合一,情景交融。

格律簡述

此曲共七句,作「三、三、五、五、五、七、五」,每句均押韻。

韻腳為:飄、瀟、著、抱、拋、叫、蕉,屬「蕭豪」韻。

四、難句精解

1.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文意近於詩經 關雎:「求之不得,寤(醒著)寐(睡著)思服(服,思也),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2.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

寓有「前愁未了,新愁又起」之意,寫作手法同於辛棄疾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3.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意境同於

溫庭筠 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李後主 長相思:「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夜長人奈何!」

李清照 采桑子:「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雙調〕折桂令 九日 〈小令〉

一、寫作背景

  張可久一生仕途頗不如意,在不少作品中傾吐牢騷憤懣,想要「急疏利鎖,頓解名繮」,以求「青山隱居心自遠」。但對讀書人而言,仕途是理想的出路,隱居不過是暫時的解脫,在仕與隱之間,張可久內心潛在著不可解脫的痛苦,這首小令正是這種矛盾心情的寫照

二、作者簡介──曲壇宗匠

沉淪下僚

張可久一生沉抑下僚,強顏〔勉強裝作高興。強,音ㄑㄧㄤˇ〕事人,奔波於一帶,生活辛勞窘迫,年七十餘仍不得不「匿其年數」,出仕小吏,可謂「功名半紙,風雪千山」。這使他的創作不免抑鬱感傷,有著儒士的悲哀。

元代後期散曲代表

1.張可久不作雜劇,專寫散曲,為元代散曲作品最多者。他注重景語的鍛鍊,以景寓情,並講究詞藻的清麗、格律的工整、對偶的巧適,以典雅替代俚俗,以蘊藉唯美取代曲前期豪放樸質的本色風格,為元代後期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豪放派代表為馬致遠)。

2.張可久大量使用典故鎔鑄詩詞的文句與意境入曲風格清麗典雅,華而不豔,代表元代後期散曲之最高成就,曲壇宗匠之稱。與喬吉並稱「曲雙璧」。

三、課文深究:精心遣詞鍊句,語言清麗,對仗工整,巧妙化用詩詞,具典雅之美。

觸動思鄉情懷

對青山強整烏紗。

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1.「對青山強整烏紗」之「強」(勉強),表現虛應故事的無奈,也是下文「倦」的伏筆。「倦」,寫出厭倦官場,卻又須為生活出仕的矛盾。

2.時值重陽佳節,張可久隨俗登高,看著南歸的大雁,觸景生情,觸動思鄉情懷,也感嘆自己不得歸鄉,無限惆悵。

3.「歸」、「思」為全曲的文眼,引帶出下句的「思家」之情。

樂景哀情的反襯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1.此三句寫繁華熱鬧的宴客場景。與之前的「強整烏紗」、「倦客思家」形成強烈對比,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

2.「翠袖殷勤」指美女勸酒,「金杯錯落」指賓主歡宴,「玉手琵琶」指音樂動聽,飲宴的酣暢歡樂,濃縮成生動的三個意象。

3.「翠、金、玉」為明麗之色,「袖、杯、手」皆輕巧之物,兩者交乘,透顯秀雅。

 

衰老無成寓情於景

人老去西風白髮。

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1.西風吹拂白髮,張可久省悟到自己的衰老。面對過時凋謝的黃花,蜂蝶都要發愁,人又情何以堪。「人老去」兩句寫出詩人鬱鬱不得志,年華已逝,一事無成的感慨。

2.「回首」三句是景語,更是情語。蒼涼微茫的景色,正是張可久年華老去但仍然漂泊無依的寫照。回顧一生,也如同即將西下的殘陽,淒清冷寂。倦客之心、遲暮(衰老)思歸之情、傷己之緒溢於筆端。

格律簡述

此曲共十一句,作「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韻腳為:紗、家、琶、髮、花、涯、鴉,屬「家麻」韻。

四、難句精解

1.對青山強整烏紗

典故出自晉書 孟嘉傳:「九月九日桓溫(宴飲)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帽墮落,不之覺。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良久如廁,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著(放置於)坐處。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2.翠袖殷勤,金杯錯落

化用晏幾道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玉杯),當年拚卻醉顏紅

3.蝶愁來明日黃花

張可久感慨境況今非昔比

  化用蘇軾 南鄉子:「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4.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化用秦觀 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二)劇曲選──牡丹亭‧遊園

一、寫作背景

劇情

簡介

牡丹亭杜麗娘柳夢梅超越生死的至情。全劇五十五齣,是傳奇中的稀有長篇。劇中敘述南宋時代流落廣州的窮書生柳春卿,一日夢見在花園中的梅樹下,與一位妙齡女子私訂終身,醒後就改名夢梅。與此同時,福建 南安郡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也夢見自己在後花園的牡丹亭中和一位少年書生相識,結下了不解之緣。醒後感念成病,遺言死後葬在梅樹下,並要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假山的太湖石底。後來柳夢梅上京考試,路過南安,因病停留於杜寶舊家,偶然在後花園中發現往日夢裡的情景,並拾得杜麗娘的遺像,拿回房中展玩。晚上杜麗娘的鬼魂出現,正是夢中的美人,於是兩人便夜夜歡會,種下深情。不久杜麗娘柳夢梅掘開她的墳墓,從此復生,一齊赴京應試,然後去請她的父母許婚。這時杜寶聽得女兒墳墓被掘,恰巧柳夢梅又拿著杜麗娘的自畫像來,便認為柳夢梅是掘墓之人,嚴刑拷問。柳夢梅力稱杜麗娘復活,杜寶不信,適值朝廷放榜,柳夢梅高中狀元,於是由皇帝作主,兩人成婚,以大團圓的喜劇收場。

二、作者簡介──代表「傳奇」最高成就的戲曲文學家

傳奇

大家

湯顯祖詩文皆可觀,文學成就以戲曲創作為最,臨川四夢問世後,受到極高的評價。其曲文詞典麗,風格別具。中國戲曲史上,湯顯祖代表傳奇最高成就的戲曲文學家

戲曲

特色

奇幻與現實結合,強烈的情感追求(湯顯祖的「情」,是發自天性、湧動在人心深處的對於生命、自然、異性的追求),濃郁的抒情場面,典雅絢麗的曲文鋪排。

作品

臨川四夢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 】、【 南柯記 】、【 邯鄲記 】、【 紫釵記 】

臨川派

戲曲史上將宗、學而成就斐然的劇作家稱為「臨川派」或「玉茗堂派」。皆以男女至情反對傳統禮教,以奇幻之事展演浪漫風格,以綺詞麗語體現無邊文采。

掌故

軼聞

牡丹亭寫少女懷春之情,贏得深受傳統禮教壓抑的婦女共鳴,而流傳許多遺聞軼事,如:女子馮小青,迫於父母之命,為人之妾,內心鬱悶,讀牡丹亭後,作絕句一首,曰:「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未兩年,幽憤而卒。

白先勇

牡丹亭

白先勇幼年時在上海聽了梅蘭芳演唱的遊園驚夢,自此愛曲成痴。但曲在中國大陸文革時期遭到禁絕,日漸凋零,白先勇為保護這塊文化瑰寶,致力於推廣、革新曲,曾於2004年推出青春版牡丹亭,融合傳統與現代,為曲引領出美學新方向。

三、課文深究:曲文優美,明麗如詩;刻劃感情,細膩入微。

以情立意

作者描寫明媚的春光美景,並借景抒情,將杜麗娘傷春惜時的惆悵刻劃得細膩入微。「恁今春關情似去年?」對春情的渴望、嚮往,自在其中,不言而喻。

情景交融

流露情思

1.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抒發了杜麗娘朦朧中的青春覺醒,愛情追求。

2.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把情竇初開少女孤芳自賞的嬌羞,描繪得具體入微、神態畢現。

3.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既以春光襯托杜麗娘青春美麗,又有深閨少女渴望自由愛情而不得的感傷。杜麗娘領略「奼紫嫣紅」的春色,象徵她的青春覺醒。

4.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杜麗娘吐露自己身處繡閣香閨,太不懂得珍視春色和美好的青春;在尋覓春光春情時反思自我命運,透露出怨憤之情。

5.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杜麗娘噓嘆自己的青春蹉跎。

曲文如詩

全劇曲詞文采斐然,美不勝收;曲意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如詩的語言營造出如詩的意境。把人物的眼中景、心中情及心靈深層巧妙地融合,細膩地透露出深閨少女懷春的微妙心理。

四、難句精解

1.   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夢中醒來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煩亂,刻劃出深閨少女孤獨寂寞的形象。不僅寫景(春光的熱鬧),也寫人(心緒的煩亂)。「人立小庭深院」有歐陽脩「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意味

2.   催花鶯燕借春看由於鶯聲燕語的催促,今年的春天花開得特別早。借春,指花卉先春而開

3.   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寫含羞帶怯、脈脈含情的少女所表現的微妙心理

4.   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寫其羞澀靦腆,也反映出封建禮教對閨閣女子的重重束縛

5.   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

這是直言告白,充滿思春、懷春之意。在這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裡,儘管有沉魚落雁之容,羞花閉月之貌,可又有誰來賞識呢

6.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寫園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瀾。用「奼紫嫣紅」的迷人春色對照「斷井頹垣」的荒廢景象,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負,自己美麗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閨中埋沒

7.   〔貼〕成對兒鶯燕呵。〔合〕閒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成對的鶯燕快活歡唱,更反襯杜麗娘的孤獨寂寞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